资源学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也是我校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前身是1952年建校时设立的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办学中几经调整更名,于1995年在矿产系基础上更名为资源学院,1998年石油及天然气地质系并入成立新的资源学院。现设有资源科学与工程系、石油地质系、石油工程系、盆地矿产系、资源信息工程系等5个教学科研单位。现任党委书记高复阳,院长李建威。

在70年的办学历史中,在冯景兰、潘钟祥袁见齐、王鸿祯池际尚、杨起、赵鹏大、翟裕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带领下,经过几代资源人的艰苦创业和探索进取,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学科方向齐全、充满创新活力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1人,其中专职教师155人(教授64人,副教授77人),有中科院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3人次、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余人次;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1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1人、湖北名师1人。2人获得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获得者(迄今亚洲仅此两人),1人当选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亚洲人首次当选),4名教师荣登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任职得有40余人次,师资队伍力量和影响力在全国同类高校和同类学科中具有显著优势。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1885人,其中研究生1063人、本科生822人。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2万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我国的资源能源事业和国民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毕业生中有一大批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其中欧阳自远、傅家谟、殷鸿福、汤中立、金振民、金之钧、郝芳、李家彪、潘永信、王双明、邓军、谢玉洪等17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三五”以来,7人入选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4人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8人获批湖北省“长江学子”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8名研究生获得IAMG(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15人次研究生获得AAP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4名研究生获得SEG(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协会)全球学生科学基金资助。

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国家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属于“双一流”建设带动学科,在最近的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学科评级中位列A+。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领域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有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资源勘查工程包含固体矿产、常规能源、新能源、地学大数据4个方向,目前按国家工科基地班、卓越工程师班、英才班3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该专业是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历年专业排名中均名列全国第一,并牵头制定了全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是我国地质类专业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并连续两轮通过专业认证;石油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为丰富学校学科专业生态系统、从单一型的地质学院建设成为多科性的地质大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上世纪80年代初,面对矿产资源评价、资源开发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学院拓展了矿产技术与经济评价、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地矿信息系统等学科方向;上世纪70年代,面对地矿行业拓展发展需求,先后成功创建非金属材料、宝玉石、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海洋科学、煤及煤层气工程等新专业;进入新时代,面临国家资源能源事业重要需求,拓展绿色矿业、油藏仿真和智慧油田、地学大数据与智能预测等新工科方向,全方位高水平支撑了学校的学科、科技、人才、平台、国际化等工作。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基层教学组织、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2项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建设项目、3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本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资源勘查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人才培养质量享誉行业。

学院支撑建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多能源盆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筹)、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学院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页岩气和页岩油理论与勘查评价、数学地质与资源定量预测等方向具有很强的优势与特色。学院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主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加强与能源与矿产领域企业的全面合作,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方向、油气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方向、区域成矿学方向、矿床地球化学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方向、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方向、大数据与资源开发等领域组建了优秀的学术团队,取得了大量有重要影响力和贡献度的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间,科研事业总收入4.35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7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43项,省市级重点重大项目8项,地质调查二级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单位)1项,二等奖(第三完成单位)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出版学术专著35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982篇,其中在T2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98篇。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派出青年学者和博士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访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挪威、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4次(其中国际会议5次),教师出国进修50人次,博士生出国开展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128人次,建成5个海外联合实践教学基地。1人当选为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主席,1人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个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其中1个期满考核优秀获得滚动支持。

近年来,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石油工程系教工党支部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636研究生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两学一做”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特色作品;学院荣获学校文明教学科研单位、本科教学管理先进集体、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学生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处级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学院将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培养资源能源领域创新人才为己任,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凝练学术科研方向,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主动担当服务和保障国家资源能源事业安全与发展的历史重任,努力将把学院建成资源能源领域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为解决人类资源能源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相关数据截至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