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教育部发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资源学院矿产勘查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勘查教师团队是一支拥有70年发展历史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和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团队现有教师22人,包括教授14人和副教授8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团队负责人为焦养泉教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他长期致力于盆地铀资源研究,积极倡导了“沉积、成岩与铀成矿”系统研究新理念,创建了“铀储层沉积学”理论技术体系,较早地将沉积学应用于我国砂岩型铀矿勘查的主战场。他合作发现了我国首个超大型砂岩铀矿床(大营铀矿),参与和见证了具有世界级规模的东胜铀矿田勘查发现的完整过程,助力扩大了系列铀矿床的资源量规模,为我国北方重要盆地铀资源基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常年带领由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组成的科研小组,深入行业单位、矿床车间,走在丛山峻岭、戈壁大漠,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准确凝练和表达研究成果”作为既定培养目标,培养了一批找矿突破高素质科技人才,被誉为“产学研”的典范。
长期以来,矿产勘查教师团队在冯景兰院士、袁见齐院士、杨起院士、赵鹏大院士、翟裕生院士、李思田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成为赓续优良传统、充满创新活力的优秀团队。团队始终秉持“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和“为祖国寻找富饶矿藏”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在崇山峻岭中跋涉,在壮美山河间研学,在科研攻坚中攀登,以高水平教学科研培育高质量人才,服务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光辉形象。近五年来,团队成员负责的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3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部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团队瞄准学科前沿,在金、铜、富铁、铀、稀土-稀有金属等紧缺战略矿产资源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在内蒙古铀矿、三江成矿带铜矿等方面取得重大找矿突破。近十年来,团队培养的毕业生中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3人和银锤奖3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人、地质填图青年科学家1人、中核铀业首届“杨承宗杰出贡献科技奖”1人、李四光优秀博士生奖2人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1人。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于2023年5月启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在部委院校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专家评审基础上,共确定199所高校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